崔大克与姥爷瓷像的合影。这座瓷像是抗战胜利后,国民政府赠与的纪念品。
人物小传
崔大克
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部上尉副官白振瀛之外孙,农民
当母亲白秋月层层剥开包裹,崔大克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:44年前母亲当着红卫兵的面砸掉的姥爷瓷像,竟然完好无损。
这座瓷像上,一位国民党军官目光温暖,面庞端正。照片下方有一行字:第33集团军总司令部上尉副官,民国28年5月16日殉国于大洪山战役。
崔大克说,70多年来,母亲只知道姥爷死了,但死在了哪里,怎么死的,她都一无所知。因为姥爷是国民党军官,她也不敢去寻根问底,直到2012年她重新拿出这座瓷像,谜底才慢慢揭开:姥爷白振瀛与张自忠将军一同抗日战死,他是烈士。
瓷像是唯一印象
这座瓷像,是家人对于白振瀛的所有印象,也是唯一念想。
1938年,白振瀛离开老家河南巩义的时候,白秋月才3岁,之后,就几乎没有了消息,白秋月的母亲刘香春一直在苦苦等待白振瀛的归来。
白振瀛出生在河南巩义一个殷实的地主家庭。抗战胜利的第二年,白家接到了国民政府给白振瀛颁发的阵亡证明书。知道消息以后,白家怕白秋月孤儿寡母伤心,就一直瞒着母女二人。
上世纪50年代,白家被批斗,大哥在监狱中重病死去,三弟和四弟为了保全自己,带着家小离开了巩义,家里只剩下白秋月和母亲,家人分离的时候,三弟才告知白秋月和母亲,白振瀛已经去世,并给了母女一座白振瀛的殉国纪念瓷像。
家庭破碎,丈夫归来无望,白秋月的母亲带着她,抱着瓷像离开了白家。一年以后,母亲改嫁,白秋月当年十七岁,无依无靠,“就随便找个人嫁了。”
分离的时候,母亲留给白秋月唯一的物品,就是父亲的那座镶着楠木框的瓷器照片。
母亲下狠手砸
白秋月识字,但很少出过门,不知道瓷像上的大洪山在哪里,也不知道大洪山战役是和日本人打的,还是和共产党的军队打的,“但在娘家人家庭破碎之后,那也是她对亲人的唯一念想。”白秋月的儿子崔大克说。白秋月就把照片摆在了桌子上,时常对着照片发呆。
崔大克是白秋月的大儿子,他记得,小时候,看到桌子上的照片,就会问母亲,“姥爷是什么样子?”但“母亲对姥爷几乎一无所知”。只是告诉孩子们,不要出去张扬,因为“姥爷是国民党军官”。
1968年的一天,几个红卫兵冲进家里,追问国民党反动军官的瓷器照片在哪里,说要收缴。惊恐的白秋月就把瓷器照片砸掉了。崔大克记得,母亲砸瓷像的时候,下手很猛。
从此之后,一家人没再提起过姥爷。崔大克说,关于姥爷,也就成为了一个尽量避免的话题。
“不要干坏事”
2012年,白秋月77岁,但身体还是很硬朗,能自己做饭,帮儿女做些家务。直到有一天,崔大克偶然在母亲面前提到姥爷,白秋月提出一个包袱,打开以后,崔大克发现,居然是姥爷的那座瓷像,瓷像没了底座,没了相框,但外祖父的照片却很完整。
原来,白秋月当时只砸掉了瓷像的相框,照片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,被母亲用旧衣服包裹,放在了桌子下面。
“那时候才意识到,我该为母亲做点什么。”
崔大克学会上网,凭着瓷器照片上的信息,开始搜寻1940年5月16日33集团军发生的事情,他发现,大洪山战役实际上就是枣宜会战的一部分,而5月16日,正是张自忠牺牲的那天——姥爷是张自忠将军的同难烈士。
2012年十月份,崔大克带着母亲白秋月到了湖北宜城,在湖北宜城市政协和张自忠纪念馆的帮助下,确认了白振瀛为张自忠同难烈士,和张自忠在同一个地方殉国。
在白振瀛的殉国处,白秋月捧了一把红土,放在了口袋里,她平静地说,“知道他没干坏事就放心了。”崔大克说,母亲说这话的时候声音很小,像是在自言自语。
今年1月14日,民政部为白振瀛颁发革命烈士证书。4个月后,白秋月因病去世。
在崔大克家,外祖父的瓷像又摆了出来,瓷像前,还有母亲从宜城捧回来的那把红土。崔大克说,母亲从宜城回来以后,开始和邻居谈起自己的父亲,谈起宜城,谈起张自忠,谈起那场她也不是很清楚的战争。
看着侃侃而谈的母亲,崔大克说,他心里很欣慰,“对母亲的这个安慰,晚了七十多年,但最终,她还是看到了。”
母亲最后留给崔大克和兄弟姐妹的话是,“不要干坏事。”
新京报记者 安钟汝 北京 宜城 巩义报道